卧龙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08|回复: 1

沈佺期《独不见》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全诗如下: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是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重读此诗,觉其韵味绵长不尽,意境极佳,所以动兴提笔,记下自己的看法。
这首诗在形式上是一首比较工整的七律。要求的对仗没什么问题,平仄上我虽不大懂平水古韵,也懒得去查,但经初步判断它在这方面问题也不大。当时律诗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这其中也有沈佺期很大的贡献。但沈究竟用的是乐府旧题,在遣词造句上也有很多的古风痕迹,所以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首乐府诗。
正如郭茂倩在《乐府诗集》说的:“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盼望丈夫归家的夫人的形象。首句交代人物。“卢家少妇”有典,具体我记不得了,这里就是指这个与丈夫分离的少妇。第二句用双栖的海燕反衬自己的寂寞,有点起兴的意思。颔联两句皆是诗眼,真可谓是千古绝唱,我感觉盛唐诗中能及此意境者亦极为少见,明清人亦曾推此诗为“唐人七律第一”,这两句自然功莫大焉。上句用了“寒砧”和“木叶”两个古典意象,直取天成,生动真切,自为不凡。“催”自然是此句的句眼。首先,它为读者描绘了深秋长安城里寒砧同响木叶齐落的真实景象,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凄凉萧飒之感。“催”又含有急切的意味,微妙地表现了少妇心中的某种感情。最妙的是下句。这句音节点上的“年”、“戍”、“阳”三个字都是音节比较长的字,读起来颇有一种悠长绵远的感觉,这种悠长绵远不是正如那十年相忆的离愁别恨吗?十年征戍忆辽阳啊!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的征戍,十年的相忆,真不知何时才能团聚!真不知还能否团聚!辽阳是古代北方军事重镇,不少将士羁身于此地不得还家。我们读了这句诗,便如看到了那期盼回家而不能已近至绝望的战士的麻木的表情,更如看到了在家中苦苦等待的妇人望月怀远的哀苦面容,不管她是倚于窗边还是立于欄前,同样的表情,同样的思念,悲伤、凄凉和绝望的麻木。一个“十年”,又一个“忆”字,讲了多少辛酸的故事!表露了多少伤感和无奈!这样的等待中的凄凉的眼神,在读者心中成了悲楚的永恒。
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这自命不凡的万物之灵,欢乐于情,悲哀于情,幸福于情,痛苦于情。很多文学作品,正是因为巧妙地表达出了令人回味不尽感叹不尽的情而成为经典甚至伟大。这句“十年征戍忆辽阳”,读起来似乎感觉有些平淡,这是因为这个时间的跨度真是太大了。十年啊。谁能够在十年之中不停地欢笑或者不停地哀哭?只是因为时间长,才定格了一种永恒,永恒的期盼,永恒的伤感。不灭的亲情与凄清,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颈联颇有古风的意思。白狼河靠近丈夫征戍的地方,丹凤城有典,指长安城,即妇人所在之地。这两句差不多是用诗的格式说话,虽欠些文采,却也明白直接,是古乐府歌行的写法。“秋夜长”乃夜不能寐所致,含着淡淡的愁思,与整首诗含蓄隽永的风格一致。尾联出句为一问句。最后一句描绘了一个持久的景象,这种结尾方式是比较好的,能给读者以持续联想的空间。明月照人,挥之不去,丈夫离家,盼之不回。不尽的夜,不尽的月,不尽的凄凉与等待,给人以持久的回味与思索。
整首诗因颔联而出人之上,其他三联也帮助营造了一种气氛。精彩的颔联,即足以令《独不见》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发表于 2008-5-1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违法违规信息举报:邮箱:3260019875@qq.com|卧龙网 ( 鲁公网安备 37132102371343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4041037号 )

GMT+8, 2025-1-8 03:58 , Processed in 0.51318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