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1-2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西太原来自: 中国山西太原
国人骑车游世界
% |" r: @8 w" ~7 ~3 b$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徒步、骑自行车完成环球冒险之旅的中国人名叫潘德明,
- t2 v. g6 p3 C6 h. [% W8 V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8 x0 S7 a# y) e
而在浙江省湖州城区的人民路上还矗立着一座潘德明的铜像。
! I* e1 w; b# r' l7 ~潘德明徒步、骑行自行车环游世界的励志故事在1949年之后曾一度因为阶
4 c1 p" V0 J8 G级革命思潮之影响,淫没在废纸堆里,几近无人知晓。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以
2 B f( O# \& P: ^: V( K- w7 c季一德为代表的上海文化人又重新“发现”潘德明:
6 L7 u& N0 R; R) i7 J1979年3月,季一德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上,偶然得到了潘
+ t0 E4 j. R' v- j0 q& Q德明只身骑车环游世界的线索。出于职业敏感,季一德立即进行了一次“跟5 J ~, h! D% q
踪追击”的马拉松式采访,去寻觅上个世纪30年代环球旅行家的珍贵史料。‘9 Q1 O' _ G3 C# }5 x
经过多次奔波与反复查询,季一德终于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清理“文革”积
, {% v+ I% r5 S6 E- u. e, g v案的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签证、船票、书信及2 D% J3 L) a, ?. |2 ^$ \+ x" ~
名人题词等①" N u# ^$ N9 {1 _7 r4 f
潘德明20世纪30年代环游世界史料被重新发现之后,一段被淫没的壮举再
4 R% d% Y) {/ B# z" s8 S: z度被人反复讲述。而因潘德明传奇故事在自行车于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如此:
% \* X* V4 z/ @9 x4 F+ {7 T" {7 @3 {重要,在此亦有必要重述一遍潘德明环游世界的艰难历程。0 V6 d J: q( h& |. V% V* K' j
潘德明,1908年生人,“祖籍本县(指南汇县,笔者按)沈庄陈家宅,出生
2 @4 m7 W) S, g% r# Z4 L在浙江湖州城内”,②“从小爱动,喜欢在湖州城里到处奔跑。七,八岁幵始,经
( i d2 X J- Z2 ~9 \- ~5 h常环城长跑,爬山登高,并阅读有关世界地理和各种有关旅行的书籍。”③潘德明
r6 c, I4 l( @" F的父亲是“红帮裁缝”,“年轻时从上海来到湖州,专门给外国人做衣服。由于潘( P4 V U9 r& F Q
德明从小有很多机会和外国人接触,因此就自然而然学会了几种外国语,能和外
( G6 Y* E# M) |! T9 [9 b国人随便交谈。” ?1 R, F) s- \- h/ k2 C# L
潘德明自幼即立志闯荡世界,为此常在家中刻苦锻炼身体,但传奇故事的展. ?8 v' I+ Z2 z7 y$ D0 k# [9 O
开总需要一个契机,而在此时上海组建的“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恰好给了潘德明这样一个契机。
& W3 B! @! G/ @4 d9 c; Q1930年6月间,由上海“友声旅行团、东方图书社、侨务协进会、精武体6 [& R9 a0 a# I) a* P7 K5 g
育会等社会大公团” ?共同组织,经严格抽选出“李梦生、冯冰魂、胡素娟、崔
& |- r2 f7 s/ w4 ^& B; A% \' M# g小琼、黄越、邱郎明、陈悟、王侠魂等八人”?,其中有3名女性同胞,共同组# g& V- N4 {1 n' D' a
建了 “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此时正值中国中原大战之时,多年间战乱频仍
% ^" M' e# E9 O' P' O之下,“中华民族消沉己久,中国青年生活日趋颜废” ?,而“中国青年亚细亚步
. P; B+ Z# F2 S# g T8 ?- M行团”的组建与成行,一举成为国人“勇猛精进”、“急起直追”之代表事件,引
7 s. k6 v4 y- W$ o9 A发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关注。6月26日中午,沪上名流“叶恭掉、太虚法师、
8 C6 }6 G0 n, ~( ^5 A戈公振、廖茂如、赵晋卿、陈彬和、邵翼之、陈伯藩、林烈敷、郑治中、郭锡祺”
; T$ s1 U8 P* _. V6 ~等人,“集中赫德路十九号觉园”为“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钱别,④发表慷慨& M8 s* ^# F4 ~5 i, R
激昂之演讲,场面十分隆重与感人。
3 F2 z1 d. |9 h+ {2 d6 p- J5 f“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时,中国青年亚细亚步
! Z- t! Z6 C9 g4 E! t4 R! y行团在全国文化中心的上海北火车站出发” ?,各位成员“身负行装及呢徑、杂, s Z5 l; V% ^8 N- ?2 g7 q D
粳、水壶、油布背囊、指南针等零物,各重三十榜,一律着黄呢童子军服、头带# k( Y! L% k; z; [
白色铜盆帽”,⑥整齐而又精神。出发之际,步行团交际黄越对媒体喊话,此次中! P5 r" t0 Y% F/ ^
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筹备了好久,今天竟然得以成行,他们为吾民族争光荣和7 \6 p6 ~1 \/ a# x$ O0 P2 Q
提倡青年冒险精神,以及调查吾民族生活的计划今天开始实行了。他们当以百折; d$ ~! L# y$ [: F
不回的精神和所有的力量灌注在这回事情上,足迹遍亚洲,云云。”⑦
. B9 b9 X/ O! Z. l16岁时,潘德明一家已由湖州搬往上海,潘德明本人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
@7 ^1 S, \* `& [5 ~2 H5 e读了 2年书,毕业后在南京开了一家小西餐厅。1930年6月,潘德明在《申报》
7 d/ W, K. _+ r上看到了 “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亚洲的消息后,“22岁" C& ~4 U2 U0 U6 c h. T: i' D
的潘德明顿时热血沸腾起来,长久蓄积的走向世界的热情爆发了 :他毅然结束自( C. Q. M) ~: _5 M% d! E' K! c
己在西餐馆的全部业务,立即乘车赶往上海。”⑧此时“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已经出发,不死心的潘德明找到了时任商务印书馆交际科主任黄警顽。在黄的介
' n" T2 }- x8 M: b" _0 T* ^绍下,潘德明简单整顿行装,即马不停蹄地乘车赶往杭州,希望能和“中国青年
: m! Q1 { s- Z7 |) m' ?4 Q亚细亚步行团”汇合。潘德明如愿被接纳入团,传奇的故事自此开始。8 y. U" O: G" r& C6 ~6 o r
“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成员和主办方在上海发出的豪言壮语还弦犹在
" ?; a! R9 }# _0 T耳,但豪言易出行事难,经过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出国境到了安南6 i6 F* }/ B# V
(今越南),一路上持久步行的艰辛还是让团员们一一告退了。步行团在到达安, A: N/ P' |' g2 R$ Z; T
南城市海防之时,只剩下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在海防稍事逗留,从海阳,河内南; c5 M$ {' x- C @% @* q4 I3 f) X- r8 z
下。在到达清化时,另外两人也离去返国。潘德明面临着是否要只身往下走的窘; Q3 b0 O! P6 b: }( r" g
境!
% } M! I0 F; n8 n潘德明不但没有被未来横亘在眼前的艰难险阻所吓倒,而且“决定改变初衷,
' L7 f" \$ X- m8 G超越亚洲,走向世界,以更大的‘环球一圈’来实现步行团的宣言。为了能实现; }6 W' [# K5 U. I7 b
目标,他在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笔者按)买了一辆英制的'兰铃’牌自行车,/ C! z5 @. U- V6 \2 h/ z/ ^$ Y5 p6 L
釆取了自行车和徒步相结合的旅行方式。他还自制了一本《名人留墨集》以备沿
" H( [$ P# E6 C* E9 d' T, F% p8 F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 ?2 F8 q3 a/ c p% M5 [: R6 o
《名人留墨集》厚5厘米,重达4公斤,它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没有这簿文
- w: A0 p6 r7 U+ X本的存世,我们就不得知晓潘德明此次壮举的诸多细节和精彩。
{+ o3 R# H8 j+ G+ x ., X9 H0 E$ {* Y I
9 R( u- q0 u& }" L. m. Z5 L6 ?在《名人留墨集》的扉页之上,潘德明大笔写下了他此次“旅行世界”之“自8 w$ H; g% P! g6 g. ]( n- ^# y
叙”,直行胸臆:$ {/ B" p6 Z9 ] s* l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 [8 o5 p, H' L+ R2 k: ]
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霜雨雪、炎帮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勸金,德) Y% G7 F% f3 {! z% c
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 _3 ^! A, D, g% \
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②5 x2 A ~; u- J" d
这段“自叙”将潘德明此次世界之旅的目的与意义,由个人事件与行为提升' v9 D! c& @* F+ W5 t
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即民族国家的层面。# L8 k% G& K- k5 [% _! K
下文以潘德明的旅行路线为索引,在亚洲,他从越南出发向西北行进,经柬
! c7 ^4 A* [& y z* c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乘汽轮至南亚次大陆的印度,继续西行至伊朗,然后向阿拉伯挺进,来到了伊拉克、叙利亚、越过了戈兰高地向“圣城”耶路撒
6 n; T. ]4 b6 j) M, _冷而去,值得一书的是:
; ~ ~, u2 h- r+ C q' d7 _' z# |因为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时曾经到过泰国,而这里有关郑: R) T3 B$ w( X G! o# K8 \7 a
和的遗迹很多。6 p6 v' Q. G! U# c
潘德明特意去看了 “三宝寺”和“三宝塔”在这些古建筑物面前,他无
2 _6 u- P7 ~ q1 N限深情地统怀着这位航海旅行先驱者的光辉业绩,默默地发誓:一定要象“三
- x8 u* t4 p( S9 k宝太监”那样,不实现自己的旅行计划誓不回国。?& g- Y, m4 o: N1 m+ O, S! ^+ [
在印度,潘德明不仅凭吊了 “普拉西战役”的遗址,游览了佛教圣地“金庙”
" {2 t1 X5 @$ E( s' m: v和泰姬陵,还受到了圣雄甘地、尼赫鲁的接待,与大诗人泰戈尔一起合影留念:
. n. D7 A& r; K' `: b v圣雄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
0 ^6 Z) m! y1 M6 S$ ^给潘德明留作纪念,甘地还流着泪对潘德明说:“中印两国山7化相邻,又都: F/ D( G# ~* W( Y
是人口众多、饱受列强欺负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败,一方- M3 v1 y }1 ?/ j( F4 z
面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②: b" `5 n- K' I, Y
从耶路撒冷拜谒完毕之后,潘德明向南横越西奈半岛,渡过苏伊土运河,踏0 @, h1 M7 ]- s) p0 _
上非洲大陆,来到埃及。在埃及,潘德明瞻仰了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的金字塔、! b) c" Q+ }1 X: C" k1 T7 U
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阿蒙神庙。然而,非洲大陆的古老文明并没有过多的3 Q+ l' O2 R( I3 H8 i, K
吸引潘德明,他心中还怀抱着对于“工业救国”的理想,他决定到欧洲去!4 v/ e8 U' e- u7 i# v
在欧洲,潘德明遍游了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意大利、法; f; j% `% I. x
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挪威等16个国家。' T0 a9 p# m. i+ Q) [1 q
潘德明在欧洲重点参观了一些工业城市。他到了著名的“石油城”——+ x' F* H0 W( t* x
普洛耶什蒂,到了欧洲的纺织中心里昂,以及其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城市。
) f, z! A8 r( Q+ X8 T但是在漫游中却看到了一幅与他的想象完全不同的生活图景。这时的欧洲爆) b- ~- R7 ~5 a0 w3 M5 M
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工厂大量关闭,工人纷纷失业,在五光十1 _3 j% q: F) K0 h x) K2 o
色的大街上到处看到的是面目憔悴、步履沉重的失业工人,劳动人民濒临饥5 a5 e2 E8 _1 T/ ~; a m: q
寒交迫的危境。欧洲正处在政治大动荡之中。在一些国家里,法西斯主义甚
" D1 D6 R6 F5 e) m4 H3 x1 W# W翼尘上,剑拔努张,威胁着许多国家的安全。“失业”,“战争”的阴影,如两只巨大的魔爪,摇住了欧洲的牌子。这一切如无数把利剪,快速地剪断了
; y6 @. q5 W. e3 u潘德明心目中“工业救国”的理想之线。“到了欧洲,发达的工业国家都在
: [3 e& W- M, V' u我的眼前了。但我现在见到的只是一片愁云惨雾,把我原先的圆.满理想辗得0 O t( L4 t. q" y) w
粉碎。”在一封家信里,潘德明表示了深深的失望。① *
8 i$ i% A' }+ o7 ?9 x潘德明的欧洲之旅也不竟是失望之情,在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的引荐之下,
2 Q) B( ^8 w* I5 c: T潘德明见到了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2 o) e7 g* ^. a
张学良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潘德% E7 H- z9 z: y; z8 f
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於陷,老百姓. l) Q8 O5 P0 F" [) A( r; h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5 y# m! o. O% [" f9 ?& D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张学良听到这里,连声赞他有志气。
) m* \# B& s1 T他命侍从取过笔砚,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了 “壮游”两字。题词之后,
2 q9 L( m* `8 u) E/ c8 J又留旅行家在府中用过夜餐,方步出客厅送他上车。回到使馆,潘德明搌转
m& T, \2 I' a( `6 Z; g6 _; I反侧,他始终想着少帅临别时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
, x. b& k+ V [为中国人争气!”②
1 |4 F) B2 }" B# E' P) l9 T潘德明从英国乘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国纽约,然后前往加拿大的首都握太* u' ^" _) K: q* V" S
华绕了一圈,再返回美国。美国是潘德明在旅途中盘桓最长的一个国家。/ R, [8 B) O; \
在华盛顿,罗斯福总统亲自接见了他,罗斯福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旅行家8 G9 n8 J# J: k( }2 A
随身携带的《名人留墨集》,非常赞赏潘德明环游世界的旅行经历。当罗斯
6 s8 [* g" R1 G/ I" e# U! r$ q0 L福知道潘德明有回国后准备考察青藏高原的志向时,就劝潘德明加入“世界
" J H1 ~6 T# W+ _$ [探险家协会”,以此取得开展勘察工作的方便。罗斯福的接见和谈话,使潘
9 x* z# b$ `4 t, ]德明决定在美国逗留时间长些,通过广泛的考察,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勘探
% t& I; l! V+ |青藏高原作准备。在近一年时间里,潘德明几乎走遍了美国,无论在波涛〉’凶9 R2 O- J. u& J, Y4 }7 m! v2 V
涌的密西西比河,还是在地势险峻的内华达山脉;无论在东北部发达的“工
4 r! f" W$ |2 b; f# j业带”,还是在南部富饶的农业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芝加哥,潘7 \* t: n( k* v
德明参观了 “百年展览会”。会上,福特汽车公司的讲解员送给潘德明一个
0 Z. ?$ {% g( L小纸盒,里面装着石英石、铁矿砂等十二种生产汽车的原料。这些在我国也有很多储藏的东西,在美国却能成为制造汽车的原料,这使他很为惊异。在9 X& |- P2 z( m' }; z# f% n# e
这个小盒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必须向地球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潘德明
+ L: G# a5 Z }% ]2 E对这句话凝视良久,心潮彰湃,更增强了考察青藏高原的决心。?# i! A0 ^8 x7 V- O# P/ k% O3 @! X2 f
在美国周游之后,在古巴暂作停留,参观了“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念碑”,8 F4 J! q7 @9 k
从巴拿马乘坐海船启程返回东半球、经过夏威夷、斐济、新西兰,潘德明来到了
8 }1 t% T6 q; q- u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在悉尼,一位苦工出身的女华侨,听说潘德明在! o1 `- O. A; H& p& w9 s
中东旅行时丢失了自行车,便立即用自己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 M4 v3 s. S8 C- l
送给他,从此潘德明又开始了骑自行车旅行。”②7 ]5 f# b8 S; k" T9 r+ G
1937年的亚洲,已经不是W30年的亚洲了!整个亚洲都笼罩在日本军国主$ ^. R3 F" F3 ^7 E
义入侵的阴云之下。为了抗争日本侵占我国的东三省,潘德明决定不再前往曰本
7 l0 o: W. t% p5 Y国土,以示抗议。潘德明选择自东南亚诸国进入中国云南,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 r" Q. @; P% ?0 k, H/ U% u3 V
地。在广西,潘德明受到了李宗仁接见,又与名画家徐悲鸿结伴畅游桂林山水。2 T- j1 H) V% O- h8 M* B2 h
然后,潘德明从湖南沿长江顺流而下,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于1937年2 h' F' s- m Q7 Y( @: e$ ?
7月返回上海。至此,潘德明历尽千辛万苦,延续七载,行程数万里,经过40
6 n; r+ F7 C! A* F: h7 T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旅行正式结束了。潘德明返回上海后不久,日本即发动声
* Q p! ~2 C: ]/ b6 D& ?, ]) i0 ~沟桥事变,为时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爆发,潘德明试图勘探青藏高原的计划终未7 t& S8 O) D+ b
实现,他把所筹集的10万美元捐献给了抗日事业。以后,潘德明就一直定居上
- F8 I6 ?8 N$ F- S9 T7 q海,直到1976年因心肌梗塞在上海去世。8 W8 e9 W( P' i2 s4 _; H1 v
潘德明为代表之国人自行车环球冒险与前文所述之1897年英国人弗雷泽、
1 b" C3 r, `0 Q n/ X; T7 j* q* y伦恩、罗威之自行车环球冒险,虽然在形式相同,而意义迴然有异。如果说弗雷" H1 J' R; X. B2 T* [
泽等人的冒险行径是西方世界殖民话语的身体表现,处处体现出所谓“文明”对) H+ R- @4 i: q) h" J) x( |, S+ f4 {
于“野蛮”、“落后”的强势地位;以潘德明为代表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随后! B8 {' l6 l9 H" u* r B
涌现出的自行车冒险活动则处处都是反抗西方殖民霸权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 U( L0 L1 Z% R8 s
1930年6月,潘德明所在之“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所宣称的:“为中华# q+ u9 k& B* j/ U" Z
民族扬眉吐气,雪东亚病夫之奇耻,革柔弱娇羞之恶名!”?; 1923年10月15日由孟买出发的乘自行车环游世界之印度旅行家哈金(AdiB. Hakim)、巴蒲萨拉- c0 N) {0 Y" m6 C7 Q8 g" N5 E
(J. P. Bapasala)、班加拉(R. T. Bhumgara),在抵达上海时曾对中国媒体言道,
- Q, h5 X) ^/ f& Y+ P! v此行之目的“在为印度在运动与冒险世界上争一地位!” ?自行车与民族主义情绪
6 T) C% x5 m4 E+ _& ?, @5 _" \0 L2 H结合在一起,自行车环球冒险旅行成为20世纪上半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 z+ I1 y' w+ x- m, U. D
众追求民族解放、自由与平等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_, ^ B: s0 p( C$ }% c
( I) S% I& o, r B' o2 b Q+ Y' G6 W/ y
9 h4 K4 G# j# ?3 k( f5 {& A
6 P. ?" n1 b( p5 T: @
# P/ k! q7 _( H6 j
# G6 ?6 x- v8 R, f9 _* f
- X) {/ }3 C!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