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学是抗日战争时期,滨海解放区首先创办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1943年春,从滨海中学毕业的张建华被分配到莒南县洙边区刘家莲子坡村担任抗日小学教师。开始,他按照正规的小学办学方式教学,白天上课,晚间放学,星期天休息,可是不久,学生越来越少,不是请假就是旷课,三四十个学生,最后剩下了四五个人。张建华为了调查清楚学生不上学的原因,走出学校跟踪孩子们,发现他们都在参加家庭生产劳动,有的割草、有的拾粪、有的放牛放羊、有的在家看护弟弟妹妹。张建华于是放弃了正规教学,跑到田间地头混进了孩子们中间,帮助他们干活,休息时,趁便教他们识字,如他把割满青草的篮子排成一行,教孩子们学习“十八个提篮看齐”这七个字,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张建华将他们编成了各种小组,像拾柴组、割草组、放牛组等,合理安排劳动和学习时间,白天在田间地头山坡教课,雨天回教室学习,这种办法收效很大。村干部和家长纷纷称赞:“这样子上学不大离,又干活来又学习,倒很合乎咱庄户人的口味,象个庄户学堂。”“庄户学”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之后,又根据需要办起了成人班、妇女班和村干部班。莒南县文教科将刘家莲子坡村的“庄户学”经验在全县推广,一时形成了“庄户学”的热潮,到1944年秋,“庄户学”在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推广。 为配合“庄户学”的教学方式,各地文教主管部门编印了一些与之相适应配套的教材。这本《识字课本(庄户学临时教材)》就是典型的一种。该教材土纸油印,64开本,文字竖刻,21页,有课文38篇,课文内容以群众所喜闻易记的顺口溜形式编写,每课的文字在二三十字左右,内容有“农业生产”方面的,象“耕地”、“开荒”、“种地”、“变工”、“根据地大生产”等,有“政治理论”方面的,象“参加农救会”、“讲民主”、“共产党”、“八路军”、“跟着毛主席走”等。 这本《识字课本(庄户学临时教材)》,滨海第一专署印,滨海第一专署即滨北专署。1943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滨海专区,组建滨海战略区,1943年9月,滨海区第一地委行署(即滨北地委,行署)成立。1945年4月15日,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决定,滨海专员公署改称滨海行政主任公署,同时,原滨海专员公署所辖的滨北、滨南、滨中3个行署改称专署。滨海第一专署(即滨北专署)就是1945年4月改称的。这本小课本虽未印出版日期,但从滨海第一专署的名称改变时间和课本内容(有抗日军人和八路军内容)来看,应是抗战胜利前出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