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98|回复: 1

[网友播报] [探访母亲河]汶河:南支称"东汶河"北支名"梓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3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来自: 中国山东青岛
psb.jpg
汶河有二源,北源发源于蒙阴县常路镇北与新泰市交界处的聚粮山东麓,南源发源于联城乡与平邑县交界处的青山。两河在常路镇龙岗埠附近汇合,蜿蜒曲折流向东南,汇合梓河后入沂南县,至王家新兴村南汇入沂河。
  汶河,为沂河的一级支流,由西北向东南流向。《水经注》有记载:“桑泉水,俗名汶水。”宋元以来通称为“桑泉水”,全流为“汶水”。后来为了区别泰山之阳大汶河,改称为“东汶河”,民间一直以汶河相称。
  汶河岸堤水库以上分两支,南支称“东汶河”,北支名“梓河”。东汶河和梓河就像一对孪生的姊妹,挟带着甘冽的泉水,汇集着涓涓细流,卷杂着群山之泥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山间盘地,披珠戴玉,载歌载舞,唱酥了山丘,浸润了沃野。  
  文人墨客汶河随笔,留住胜景繁华
  汶河流域降水丰沛,又因为地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汇集极为迅速。每逢汛期,时有山洪暴发。昔日,汶河河道年年治,灾害时常有,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游大力开展治山、治水等保土工程。1958年以来相继在干支流建了中小型水库80多座,塘坝390多座。经过多年的山水林田路治理,人们终于驯服了汶河,使害河变成利河,汶河两岸深受洪水威胁的涝洼地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河两岸人们的“粮仓”。
  汶河的水流像母亲的乳汁般滋润了大地,哺育了两岸祖祖辈辈的人们。秦朝大将军蒙恬、东汉末年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刘洪、明朝文学家公鼐等历代名人,都是蒙山汶水所哺育。
  汶河两岸,不仅风光竞秀,景色宜人,而且名声遍布,令人神往。北源头附近的“堂阜遗址”位于常路西高都庄,是为蒙阴县古八景之一。
  汶河南岸的“南山仙洞”,位于半山悬崖上,洞口朝南偏西,在此仰望峰顶入云,俯视河流如带,别有一番情趣。古时就是齐鲁名士隐居、游览、读书、赋诗的地方,为蒙阴古八景之一。
  汶河下游蒙山之阴的“蒙山叠翠”,为古今一大胜景。这里层峦叠嶂,群峄巍峨,绵延50多公里。云雾奔腾于千山万壑之中,层层苍翠欲滴,幽谷深邃,山溪翻花,美不胜收。
  再向下游,桃墟苏家后村西,汶河与桃墟河汇流处,有方圆数丈水面,冬天不冻,雾气腾腾。天朗气清之际,水平如镜,水色变蓝,映上青天,群山倒映起哄,水天浑然一色,景色十分秀美,这就是蒙阴古八景之一的“汶水拖蓝”。过去不少文人到此游览,赋诗填词,盛极一时。
  汶河畔,北沿汶弦子戏独树一帜
  沂南县张庄镇镇驻地北侧,汶河环绕的北沿汶村,全村1700多口人,多数为“尹”姓,弦子戏在村里传代流唱了2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全村80%的村民都能唱上几个剧目,兴盛时期戏班人数一度达到48人,春节、元宵节、庄稼丰收时节以及周边乡镇逢山会时集中演出。
  68岁的村民尹继周说,他们村,搁在往些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扯起嗓门唱上一段,曲子勾人魂!村里人上了台各司其职扮演的生、旦、净、末、丑、武行……或桃腮粉脸、面如满月或铜锤花脸、怒目凝视,角色与人物浑然一体,表现出了人物细腻的思想感情。《珍珠衫》、《西湖景》、《安南国》……每个剧目要两个钟头才能唱完。别看台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庄户戏员,顺着弦子、笙、二胡、唢呐等乐器弹奏的曲音,摇身一变老戏骨,对弦子戏的喜爱程度从台上举手投足间所彰显的气场中便可得知。
  据统计,北沿汶村弦子戏原有传统剧目70多个,现在仅流唱有30多个剧目。目前能唱的曲牌有100多个,核心曲牌《唢南枝》、《娃娃》、《黄莺》、《山坡羊》、《驻云飞》,通常称为“五大曲”,主要曲牌有《桂枝香》、《驻马听》、《步步娇》等。
  改革开放后,曾因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弦子戏一度坠入无人看、无人演的尴尬境地。但是,传统的事物在人们的记忆中总是抹不掉。每当傍晚乃至空闲时,老戏员们喜欢组织到一起哼唱几个桥段,年轻人也不由地跟着断断续续哼唱。
  别的村庄秧歌舞、广场舞搞得如火如荼,唯独北沿汶村的弦子戏独树一帜。
  金秋玉米,过冬的备料
  张庄镇一带的村民们多种植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从农村考学走出来的李明智,对于小时候跟着大人掰玉米的事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想想,很享受当时的那种磨难。尤其是一家人辛苦劳作之后,一起烤玉米吃,锅里还不忘煮上玉米,那味道香。”
  李明智的父亲李长青家小院很别致,石头垒砌的院墙,锅屋里,首先看到的便是老人亲手垒砌的锅灶,一口老锅稳稳地放在上面,锅灶旁边是一台被熏黑了的拉风箱。李长青的老伴刘氏做饭需要秸秆作燃料,小麦、玉米的秸秆都可以用。诸如李长青这般上了岁数的老人仍然坚持用手掰玉米,“父辈们也知道用收割机轻便,但他们有意不图这轻便。”因为,老人们要准备好一个冬天烧锅做饭的秸秆。
  于是,9月,汶河畔老家成片的玉米成熟了,城里的儿女们纷纷回到老家帮忙,因为大家了解玉米丰收喜悦的背后夹杂的是祖辈们世代汗流浃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

发表于 2014-11-2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违法违规信息举报:邮箱:3260019875@qq.com|卧龙网 ( 鲁公网安备 37132102371343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4041037号 )

GMT+8, 2024-12-24 13:14 , Processed in 0.56906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