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80|回复: 2

在浓重如铁的应试迷雾中重铸语文教育的尊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31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本帖最后由 沂蒙第一才女 于 2016-5-31 10:20 编辑

在浓重如铁的应试迷雾中
         重铸语文教育的尊严
——评丁风华老师的《发现课文之美》
山东省沂南县卧龙学校   李金玉
       捧着丁风华老师的《发现课文之美》,我一下子想到了庄子笔下的那个理想人物庖丁,那个解牛的庖丁,那个一生执着于一件事,专注于一件事,成就于一件事的庖丁!丁老师走上讲台已经二十余年了,却丝毫没有常人所谓的职业倦怠,相反地,很多课文“不止一遍地读,有的读了几遍、十几遍甚至几十遍”。①这种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工作精神,不正像那个解牛的庖丁吗?而丁老师较之那个解牛的庖丁更其可贵的是,“几乎每一次教读课文”,“都会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突破”②,丁老师不仅自己发现课文之美,将自己的发现诉诸文字,将自己的发现付诸实践,而且还试图启发、引领他的学生也尝试着去发现课文之美!结果便有了这本比较厚重的《发现课文之美》。
       翻阅《发现课文之美》,我想到了孔子说过的“小大由之”,意思是小事大情都遵由礼的规定。笔者借来一用并稍作引申,想要说明的意思是,语文教学中的事没有大小,都需要遵循某种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答案也许会等等不一,因为关于语文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有种种不同的回答,但不管“语文”是什么,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美学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换句话说,美感是语文学科必然的属性之一,这是天生注定了的。既然如此,那么,毫无疑问,发现其中的美,领悟其中的美,就应该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可是,曾几何时,纯粹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引入歧途,扼杀了语文学科的美感属性,或者也知道有美感属性,就是把它置于最次要的位置。结果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越学越没有兴趣,而丁老师这本书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在浓重如铁的应试迷雾中,寻找师生的生命价值,重铸语文教育的尊严。作为深度语文的倡导者,课文之美的发现者,丁老师“不给学生现成的标准答案,但给学生比答案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阅读课文的方法、阅读的思维方法、探究的思路和技巧”,“试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课文的美,体验课文的魅力,进而学会阅读和写作”③,来唤起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们敢于发现,乐于发现,感受语文博大精深的美,这也正是令我等众多教师难以望其项背之处。
      《发现课文之美》,全书共分12辑,计有正文75篇,序一篇,后记一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丁老师都“以独特的视角、思维方式和富有个性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了深刻解读”,“语言幽默流畅,见解精辟独到,分析新颖别致,有些观点是对课文研究的新发现、新思考,读来令人感到十分新奇,特别有吸引力。有的文章还纠正了几十年来人们对文本的误读误解,还原了作者的真正意图。”④值得所有语文教师研读,值得广大中学生学习。
细察《发现课文之美》一书,本人以为有如下特点:
         一、以繁驭简,化难为易。文言诗文的教与学向来被广大师生视为畏途,因为言简意赅,因为言近旨远,或者说因为语言障碍太大,从道理上,谁都说应该言文并重,而在实践中,往往顾左右而言它,雷声大雨点小。抓住考点,一头扎进“言”的海洋里去的人大有人在,顾及“文”的人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更遑论发现课文之美啦!究其原因,有不愿者,有不能者,据我看来以不能者居多,而如丁老师既愿且能者实属罕见。《木兰之美》、《夸父的力量》、《子曰:学习改变人生》等等涉及文言语体的文章,丁老师大胆想象,合理虚构,不仅准确地表达出了自己发现的文言课文美,而且能够让读者知道文言课文之美,学会发现文言课文之美,确是化难为易,以繁胜简的典范。
         二、化整为零,去芜存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大中学生中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叫做“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鲁迅先生的文章荣登”三怕“榜,还有美可言吗?有,肯定有,这一点毋庸置疑。怎么感受其中的美?丁老师在不同的专辑里,分别以《阿长的神力》、《阿长·隐鼠·〈山海经〉》、《原汁原味的阿长》等多篇文章多角度解读感受《阿长与〈山海经〉》之美,以《难忘的三味书屋》、《鲁迅原来……》、《读懂鲁迅的心》等多篇文章多角度解读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美,这种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方法打消了学生的为难情绪,取得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其实,不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要循序渐进,对任何作品的解读都不能一蹴而就,丁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取精用弘,钩弦提要。丁老师的独创之处在于,有时不是仅限于一篇一段的诵读研究发现。诸如《鲁迅笔下的三位老师》、《一座独特的江南民俗小镇》、《古人的劝说艺术》、《唐雎和孟子的智慧比较》等等篇章,作者纵横捭阖,高屋建瓴,从几篇课文中淬炼出共同的特别的美,以幽默流畅的语言出之,见解精辟独到,分析新颖别致。可谓取精用弘,钩弦提要。
       《发现课文之美》从宏观的课文解析,到微观的词语品味乃至标点推敲,独到之处不止于此。当然,瑕瑜互现,《发现课文之美》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有些篇章的读者定位问题,个别词句推敲不够的问题,个别引文出处笔误的问题等,在此不再一一罗列,相信读者诸君自会明察秋毫。
丁老师常说,他坚守“真实教育”的初心,只为追寻智慧,只为发现美。他沉淀自己二十余年中学语文的教学经验,汇集成“有趣、有用、有关”“深浅适宜、让人不忍释手的”⑤一本好书,为您讲述中学的课文,带您发现课文之美,让你爱上语文,成长为好人。
       “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像在听鲁迅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一样,我们感到真实、亲切、自然。”⑥读丁老师的《发现课文之美》,就像在听丁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课文一样,我们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读完《发现课文之美》,我最大的感叹就是:如果我上学的时候,能遇见这样一位有趣,有范,有料的语文老师,该有多好啊!
    附注:
    ①②《代后记我的自白书》
    ③④⑤《有趣·有用·有关(代序)》
    ⑥《读懂鲁迅的心》


     
发表于 2016-5-3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好文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3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问好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违法违规信息举报:邮箱:3260019875@qq.com|卧龙网 ( 鲁公网安备 37132102371343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4041037号 )

GMT+8, 2024-12-23 16:30 , Processed in 0.55081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