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21|回复: 13

[大家一起来-古典文学知识学习]---何谓平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浅说平仄与诗词格律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哈哈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哈哈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主席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主席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附:中国历史年表
 

1、 混沌时代  (盘古时代)

2、 太古时代  (神仙时代)                

              约前30世纪  神魔之战开始

3、 上古时代  (山海时代)                    *阐教、截教兴起,合称道教

       黄帝轩辕氏                前2697-前2599

              前2661  炎黄之战

              前2652  涿鹿之战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                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尧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前2220  舜划分九州

              约前21世纪  神魔之战告一段落

4、 夏、商、西周                               *道教兴起    截教被阐教打败,吸收改为新道教

       夏(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

               约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

               约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约前11世纪  封神之战

              前1027   牧野之战  封神之战结束  正神从此基本不离开天宫,魔神基本被杀或归神

       西周(前11世纪到前771年)

               约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8 12:01:1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5、 春秋、战国                               *儒教兴起,百家争鸣,四大教:儒墨道法,墨家式微

       春秋(前770年到前476年)

               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前341年  马陵之战

              前279  田单“火牛计”败燕复齐

              前260年  长平之战

              前259-前257  邯郸之战

              前223  秦灭楚

              前228  秦灭赵

6   秦、西汉                   *秦儒教几乎被灭,汉道教兴旺

       秦(前221年到前206年)

               前221年 秦灭齐,统一中国 秦始皇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前207年 巨鹿之战

               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前206年-前202年 楚汉之争

              前202 垓下之战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前202年 西汉建立

               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前154年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

        新莽    (9-23)        

              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更始帝  (23-25)

7、 东汉、三国                  *道教强盛,儒教恢复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207年 黄巾起义

              190-192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25年  诸葛亮七擒孟获  平定南方

              228年-234  诸葛亮六出祁山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280年  晋灭吴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8、 两晋,十六国,南北朝          *晋道教仍发达,儒教逐渐恢复实力,佛教兴起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晋灭吴

                 316年 匈奴兵攻占长安 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五胡十六国

                        前赵    304-329        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成汉/前蜀    304-347

                        后赵    319-350

                        前凉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后秦    384-417

                        后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后凉    386-403

                        南凉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凉    400-420

                        北凉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开始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魏    386-534  少林寺建立

                        东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9、 隋、唐、五代十国                             *隋唐佛道并重,隋轻儒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80年 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吴      902-937

                        前蜀    907-925

                        吴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汉    907-971

                        闽      909-945

                   南平/荆南    924-960

                        后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汉    951-979

  

10、宋(辽、大理、西夏、金)                     *儒教鼎盛,佛道并重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0年-1121年  方腊起义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   (1127年到1279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179年-1202年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辽     (907年-1125年)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

                 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      (1115年-1234 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5-1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11、元、明                                             *元道教兴旺,明儒强,佛一般,道由盛转衰

       元      (1206年~1367年)

                 1206年  铁木真建国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9年 元灭南宋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1399年  “靖难”军占领南京  朱棣夺位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449年  土木堡之战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29年  李自成起义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桂王被杀

12、清                                        *儒道佛都弱

          清     (1616年-1911年)

              1616年  清建国,初称后金

                 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清军入关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发表于 2007-5-1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辛苦  辛苦  羽毛同志
发表于 2007-5-20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07-5-2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何谓平仄?[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违法违规信息举报:邮箱:3260019875@qq.com|卧龙网 ( 鲁公网安备 37132102371343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4041037号 )

GMT+8, 2025-1-6 22:14 , Processed in 0.58949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