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1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本帖最后由 键盘锁 于 2011-5-5 11:19 编辑
(前言)2010年11月25号,沂南县艺术团成立了,欣闻这一消息我万分感慨
。既为艺术团的成立感到祝贺,同时也为沂南艺术爱好者们最终的凝聚而由衷
的欣慰。
作为一个对艺术几乎一无所知的人,这种对艺术的感知及关注却是不为人
知的,其实这一切,源于童年。
童年,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带着少年的疯狂和憧憬,以及最纯
真朴实的回忆。
我也不例外。
那时,父亲是县京剧团的京剧演员,母亲是中学的数学兼音乐教师,好歹
算得上半个艺术家庭。更为重要的是,童年生活美好时光的回忆,是源于一个
充满浓厚艺术气息的地方——沂南县京剧团。
据父亲介绍,在全国轰轰烈烈搞政治运动的那几年,上级要求每个县都要
有一支革命宣传队。于是沂南县京剧团的前身——沂水县(那时没有沂南县)
毛主席思想文艺宣传大队成立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支宣传队以革命样
板戏为主,传统京剧和地方戏剧为辅,逐渐成熟为沂南县文工团,而后更名为
沂南县吕剧团,直至后来正式挂牌为沂南县京剧团。
我的童年,就是在沂南县京剧团最后的年月里度过的。
我这人比较笨,对艺术的感知近乎没有,但对这个充满浓厚艺术气息的
环境却记忆深刻。这里是世界上最好玩的地方,乐师们的吹拉弹唱、鼓琴管弦
,无不让人羡慕之极。更别说那武生们挥舞的刀枪剑戟、优美的身姿、干脆利
索的翻扑跳跃更是每一个孩子痴迷和崇拜的偶像。
然而这些,也只是我们在做完所有作业后才可以趁大人们排练时而忘情的
欣赏的。因为我们这一帮同院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是调皮的。尤其我,更甚。
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大概是八几年吧,因为工作关系,父亲及团里的同事
们经常地去外地巡回演出,一走就是几个月。所以从小我们这些孩子都是比较
自立的。我的母亲那时还在乡镇教书,所以当父亲出去演出时,我和大我2岁
的姐姐基本上就是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拿着粮票到服务楼(现在的卧龙宾馆)
买油条、大蒸包做早餐。剧团里那时也有伙房,但伙房基本上是随着演出团走
的。至今仍记得,剧团伙房里的发面的卷子还是不错的,但菜的质量的确不敢
恭维,带皮的土豆、寡淡的清汤白菜和勉强见着油花的大萝卜。尤为记忆深刻
的是大白菜,我敢说这个伙夫是我此生见过最跟白菜过不去的一个人。不仅是
我,我相信剧团里的每一个人都会这么认为。因为这种感觉对我来说只是一种
无奈,可对团里这些喜欢演绎故事、模拟人物和天生的文化人善编排情景的职
业习惯来说,可就不一般了。那时剧团里有个梅叔,那时也就30来岁?或许
不到。属于京剧中的“丑”行,言谈举止和面部表情都极为夸张和丰富的把剧团
伙房饭菜质量差以及老吃大白菜的故事编排成一首打油诗:
早上一顿糊豆汤,
中午一顿白菜帮。
下午听见刀板响,
——又是一顿白菜帮!
尽管如此,但生活的乐趣和工作的热忱仍然让这些或文或武或生旦或净末
或丑行的演员们不竭余力。剧团院子后面和伙房相邻的是偌大的排练室和道具
室。只要没有演出任务,这里无疑是最热闹的。吊嗓子、练腰身、趟步法、对
口彩排,光是一个特定的眼神一练就是好几天。老国大爷作为全团的当家人,
对每一个演员基本功要求的严谨和耿直的个性让我至今钦佩和难忘。他用一根
京剧里的藤条马鞭,齐肩举平了,让每一个演员或前空翻或后空翻从鞭子上翻
过,这个动作一做往往就是好几天。一个步法,一个回旋,甚至一个眼神,他
都亲力而为,直到找出最好的效果。上台走几步,每步迈多大,要求近乎精确
。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凝聚的何止是汗水和泪水。
而这种深刻的感知我当时是没有的,因为我们一帮孩子彼时在乎的不是这
些。而是他们在排练休息之余,从门口看热闹的我们都会拘谨而又期盼的慢慢
的凑上前去,万分羡慕的摸摸这里看看那里。要是高兴,叔叔阿姨们会嘻嘻哈
哈的教我们趟步法,练腿脚,甚至教我们唱上一段。如果让我们穿戴上雁翎扎
靠或挂耳的大胡子,再把玩一下那些垂涎已久的刀枪剑戟,必定会兴奋地几天
睡不着觉。
观看大人们的正式演出自然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原因就是在电影院(现在
的百成汇)或其他地方演出我们这些家属不用买票就会有最好位置的座位的,
问题是孩子们基本上都不愿意老老实实的坐着看完整场演出。因为我们还有一
个小小的特权,那就是可以在后台跑老跑去,尽管引来那些在后台忙得不可开
交的叔叔阿姨们的呵斥仍不以为然。如果幸运,还可能被他们光荣的抓了美差
,在后台帮忙看着道具服装什么的,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把玩那些稀罕的玩意儿
了。
那时记得的戏为数不多,有一段戏叫《三岔口》,很多人可能都知道,
《杨家将》里的段子。当时算是看过的最完整也最好玩的了。当时在电影院演
出,刘明基叔叔和郑文厚叔叔两个武生一个饰刘利华一个演任堂惠,讲的是宋
将焦赞打死奸臣谢金吾,被发配沙门岛,途经三岔口,投宿于刘利华夫妇店中
。大将任堂惠奉杨延昭之命暗中保护焦赞,不料在店中与刘发生误会,双方在
黑暗中打斗起来,幸亏焦赞及时赶来说明真相,解除了误会的故事,最经典的
那一段是两人发生误会,双方在黑暗中打斗的哑剧情节。由于是黑暗之中,互
不认识又看不见对方,于是拳来脚往,黑暗之中刀剑翻飞,误打误撞的表演无
不令人紧张竖汗而又复之大笑,尤其那逗人的“矮子步”和忍俊不禁的夸张的面
部表情,让我至今难忘。因为这段戏是哑剧,主要靠演员的动作和丰富的面部
表情表演来演绎整个故事。因此,他们出色到位和极致的表演连我一个小孩子
都能看的懂,可见他们的角色揣摩和演技是多么的成熟老练!
父亲那时有个外号叫“刁德一”,是因为在《沙家浜》中饰演胡传魁的参谋
长而得名。在举国大唱样板戏的年代里,“刁德一”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
晓。在当地的文艺界或外界的老老少少都知道“刁德一”,却不知道父亲的名字
。其意好比提起孙悟空都知道,却不知道章金莱一样,但父亲和六小龄童自然
无法相提并论的。因为父亲饰演的是一个反面人物,一个令人憎恨和革命斗争
要打倒要消灭的角色。所以,当团里的叔叔阿姨们也笑称我为“小刁”时,我对
留日归来的人物和一切海归的好感荡然无存。
除了这些,我们这一帮孩子的调皮算是剧团里的大人们最头疼的事情了
。那时的伙伴们我年龄居中,比我们大的孩子是玩不到一起的。所以院子里的
孩子们和我同龄和比我小的以及临院水利局、粮食局的孩子都愿意找我玩的。
我能带着这些伙伴们从排练室后墙翻过,爬到对面一中校园或东院的电影院以
及西院的水利局。甚至到对面食品厂(现在的商业街北门一片)的仓库里偷成
捆的花花绿绿的糖果包装纸四处显摆。嘎子(请原谅我叫了你的小名)——那
时最好的伙伴,也是唯一敢和我一起爬最高的墙头的死党。郭宁,一个高高大
大爱打球的玩伴,县体委排球队的主力。还有安东,他家那时在剧团里算是富
裕户了,从小家里就有保姆,他的玩具都是我们从没有见过的稀罕玩意儿。还
有吴家的小伙伴,我叫不上名字了,他玩三角啪(一种用烟盒叠成的三角的东
西)和溜溜蛋儿是伙伴们当中最厉害的,我曾经 一下午输给他二十多个玻璃
球和为数不少的三角啪,那些都是我当时自认为最至尊为王的珍品!
在剧团里生活的孩子们,早上起床是不用闹钟的。每天早上演员们吊嗓子
的声音会准时把你叫醒,啊~~~欧~~~咦~~~欸~~~,和着这些清早的亮丽
的嗓音洗脸刷牙是我至今仍难以割舍和留恋的。剧团里的孩子午睡也是幸福的
,各种乐器的优美旋律或琵琶或圆琴或二胡或笛箫等远远传来,让你的梦中也
是管弦齐鸣,如百鸟朝凤,莺歌燕舞。剧团的夜晚更是热闹非凡,夏日饭后或
三五一群,或独处一偶,山侃海论中已然入戏,步法轻盈走动,白日的彩排再
次重现。或者几个爱动的小伙子在我家院子里,缠着父亲切磋拳脚,父亲的拳
脚在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剧团的夜晚有时也会吓你一跳,你正在院子里漫步
走着,会有人悄无声息的从你的背后落到你的前面,而后又一个后空翻,在你
面前消失,绝对鬼魂般的轻盈倏忽。那时团里的小青年们尤其是武行,走路经
常是跳跃着的。
遗憾的是,我那时候大多时间都被父亲逼迫着在家里学写大字,一天做完
作业不写完一百个大字就玩的话除非我想被罚练“把式”(一种锻炼身体的基本
功,类同少年拳。)十遍或者蹲马步直至腰腿酸软瘫倒在地。再有就是陪父亲
下棋,我在另一篇文章里说过,象棋上的字算是我的启蒙文字了。父亲的棋艺
是我所不能望其项背的,至今都是。彼时记忆最深的是郭大爷(现在济南某文
工团仍从事文艺创作工作),父亲最要好的老哥们,幽默诙谐,精通所有乐器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恐怕除了吃饭和睡觉,都是在一起的。吃拉弹唱,弈棋海
侃。还有梅叔(我前面提到过的)都是下棋的老对手了,互有输赢。梅叔是象
棋协会的,在市象棋比赛中都拿过多次冠亚军。所以那时,他们一见面要说的
一句话就是:服不服,再拿你两盘?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充斥着人们的耳目,这些称之为阳
春白雪的国粹渐渐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终于在1988年,沂南县京剧团宣布
解散。那些怀抱艺术梦想的演员们或自行或被组织安排离开了这个曾经为梦
想而奋斗过的地方。几年后,这个以往的戏剧大院,我童年最留恋的那排排瓦
房和无数次翻越过的高墙,已被一座大楼替代,现在的这个地方被称作———
沂南县文化局。
很多当时十分崇拜的叔叔和那些偷偷喜欢过的漂亮阿姨如今已是音讯全无
。现在仍然常见的是赵姨和尤叔,因和赵姨同住一院,总是常见,赵姨这些年
仍从事文艺工作。尤叔现在在文化馆主持工作,这几年演出得到他很多的支持。
对于剧团的一些老演员,如科班出身的沈园、高云峰、马凤秀、魏玉珍等我的
记忆似乎模糊了。毕竟那时还小,都是大爷叔叔阿姨的叫着,基本上对名字触
及不多,现在他们都已经是退休赋闲在家的老人了。或许此时,他们正泡着一
杯清茶,拉着二胡,抑或轻弹月琴,正如我般却更深刻的回忆着老剧团的那些
个时光了。
(后记)酝酿这些文字期间,我在父母家吃饭,顺便问了父亲一些关于老剧
团的事情,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我所敬爱和尊重的国大爷,沂南
县京剧团的老团长,已于前些时日因病离世!从父亲黯然的情绪中我知道,这
些从老剧团出来的老一辈们,对老剧团,对老同事们的那份眷恋和情怀是我这
些个文字不能表达之万一的。
国大爷,您一路走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