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润泽 于 2012-8-27 00:18 编辑
诸葛亮---伟大的发明家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伏龙), 出生于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周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诸葛亮师傅)、庞德公(庞统叔父)、黄承彦(诸葛亮岳父)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司马徽、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这也是刘备集团以后的对外战略指针。
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交战与赤壁,曹操因孙刘联盟火攻和军中发生瘟疫导致大败,后逃于华容道,遇关羽,得以侥幸退回许都。其实以当时刘备政权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对抗曹操势力消失后的孙权政权,诸葛亮派关羽前去实为放走曹操,以便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给刘备以容身之地,得以发展。
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讨伐雍闿、孟获,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自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6次北伐的历程。按正史所讲,当时蜀国内部矛盾重重,不少史学家都以为诸葛亮此举加剧了蜀国内部矛盾的演化,于蜀国弊大于利。我觉得诸葛亮此举也属无奈,他当时也是借着“以战养战”的目的进行北伐,进而想转移国内的矛盾,使民族内部冲突借外部战争加以缓推,为将来处理国内矛盾争取时间和空间。
诸葛亮被冠以“鞠躬尽瘁”的代名词,其对西蜀政权的忠心及对刘备、刘禅的尽心辅佐在此就不多做叙述了。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讲到“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客观地讲,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在三国谋士中并不怎么出类拔萃,其治国又过事事亲为,易劳心伤身,抛去其政治才略、军事才能来讲,诸葛亮更适合一个发明家的身份。
一:木牛流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解释】木制的带有幌动货箱的人力步行式运输器具。
二:馒头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三: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四:
诸葛连弩
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在较短时间内能发射十支箭,杀伤力很强,但是体 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后在西蜀防卫北魏进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所沿用。
五:
八阵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是九个大阵。 中军由十六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六个小阵组成,共计六十四个小阵。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青龙)、虎(白虎)、鸟(朱雀)、蛇(螣téng蛇)为“四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相传有周天365种变化。
当年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后,本欲借机消灭西蜀,在鱼腹浦被诸葛亮用此阵困住,后得黄承彦解救才出的此阵,方不敢进攻西蜀。
总之,诸葛亮此人才华横溢,为臣之楷模,不过其军事才略略显不足,无法对抗当时的历史潮流,以至无法光复汉室,也正因此显示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人所学习,其发明也多影响后世。
|